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学院通知

关于选拔我校硕士研究生参加莫斯科动力学院 双硕士学位项目的通知

全校师生:

为更好推动我校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同俄罗斯伙伴高校间的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华北电力大学与莫斯科动力学院面向2023硕士研究生共同开展研究生层次双硕士项目,详细情况如下:

一、项目介绍

1.项目涵盖专业及规模

专业:电气工程(专硕学不限) 5-12

人工智能(专硕学不限) 5-12

总计 10-24

2.培养方式

本项目由华北电力大学和莫斯科动力学院合作实施,采取双导师制。两校导师对学生在国内进行联合培养,无需出国。

完成莫斯科动力学院规定的学习内容,通过各项考核且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委员会审议评定的学生,将获得莫斯科动力学院的硕士学位;完成华北电力大学规定的学习内容,通过各项考核且成绩合格,并通过学位委员会审议评定的学生,将获得华北电力大学的硕士学位。

3.课程设置

项目课程设置华北电力大学和莫斯科动力学院共同商定,参加项目学生需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授课语言为英语分三个学期完成。

4.奖学金

参加项目的学生可获得2500人民币/月的奖学金资助,2023年9月至2025年7月。

5.招收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专业素质;

(2)2023级电气工程及人工智能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3)品学兼优,身心健康;

(4)有较强的外语学习能力。

二、报名方式及时间

学生于2023年9月13将申请表附件一),以个人姓名命名并发送至邮箱:hbdldx2023@163.com

三、选拔考试

选拔方式:英语面试

选拔时间:2023年9月16(星期) 上午9:00

选拔地点:校本部主楼C-906教室

四、联系方式

北京校部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18443994288

地址:主楼C-911

邮箱:hbdldx2023@163.com

华北电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2023年9月10日


莫斯科动力学院介绍

研究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始建于1930年,能源、电子、无线通讯、航空动力等学科世界排名前100,俄罗斯综合实力前10,工科前3,是目前俄罗斯能源、电气工程、电子、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大的工科院校之一。由于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方面取得的成就,莫斯科动力学院两次得到俄罗斯政府嘉奖。莫斯科动力学院于1992年获得“技术大学”称号,2010年被授予“国家研究大学”称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校实验设计研究所的远太空通信联系中心,世界上首次获得了来自金星表面和月球背面的成像图片。

莫斯科动力学院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用于教学的热电厂,拥有70个教研室、550个教学型实验室、100多个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个高等技术中心。学校总面积262450平方米,学生总数超过15000人。每年招收学生约3000人。教师总人数为1560人,其中两院士10人,17%具有科学博士学位和正教授头衔。

莫斯科动力学院设有12个学院,共有73个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专家(工程师)专业,主要包括:自动化管理、电子和微电子、热能学、电子工程、电子机械与电子工艺、动能机械学、无线电技术、信息与计算机工程、物理工程、机械物理学、应用动力学、应用数学与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应用数学、低温物理学与机械、热物理学、机器硬度与动力学、辐射物理与电子学、高压电力学与电子技术、电站、电力系统与网络、供电学、热电站、技术和工艺信息、电子技术部门管理、热能部门管理、电力部门管理、技术管理与信息、自动化系统设计、光工程技术与光学原理、微电子与半导体、光学电子设备及系统、电子设备和运用、能源环境工程保护、计算机、计算系统与网络等。

自1946年起,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始培养外国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现有来自68个国家的学生在校学习。诺贝尔奖获得者萨哈罗夫和切连科夫,曾于不同时期为学校做出了杰出贡献。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进入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以来,莫斯科动力学院为中国培养了270余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14位院士,涌现出许多为中国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著名学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是莫斯科动力学院众多著名毕业生之一,他也是莫斯科动力学院的荣誉博士,获得这个荣誉称号的人还有中国长城工业集团公司总裁张通。此外,罗马尼亚总统依利艾斯库以及许许多多亚非国家的水利和电力部长都是莫动的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培学作为莫斯科动力学院新生代代表,曾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系学习,1991年2月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

莫斯科动力学院是国际大学协会、国际继续教育协会、国际计算机俱乐部和国际动力工程师协会的常任理事大学。

莫斯科动力学院与世界上超过160所外国大学有合作关系,也跟世界许多著名企业有紧密的合作,如ABB、西门子、施耐德电气、EPRI、斯柯达,及三星等企业合作。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的中国两院院士:

刘广均(1929.07.15-),男,同位素分离专家,回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至1958年,在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同位素分离专业。

阮可强(1932.12.19-)反应堆物理、核安全专家。原籍浙江省慈溪市,出生于上海市。1950年至1951年于清华大学学习,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

周永茂(1931.5.15-)核反应堆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1958年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核能进修班毕业。

欧阳予(1927.07.26-), 四川乐山人。1945年毕业于乐山一中,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

韩祯祥(1930.5.24-),浙江杭州人,电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严陆光(1935.07.6—),男,原籍浙江省东阳人,出生于北京市。著名电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河北北京高级中学(河北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

王仲奇(1932.06.29—)热力叶轮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唐县人。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庄逢辰(1932.01—),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10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动力机械系工作。

张光义(1935.09.03—),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2月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

陈厚群(1932.05.03—)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无锡人。1950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

吴美蓉(1936.01—),女,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6年生于江苏常州,后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现为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主席团成员,曾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筹备组负责人、主任、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姚绍福(1932.10.132001.11.17),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航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技术专家,1954 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次年回国。

彭士禄(1925.11.18-),广东海丰人,核动力专家,中国第一艘潜艇总设计师。1956年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

叶奇蓁(1934.09.16-)浙江海宁人,生于武汉。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曾任我国生产发电两用堆设计总工程师。

姜培学(1964.09-)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同年10月公派到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热能动力系攻读博士学位(Ph.D.)。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空天动力领域中极端条件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莫斯科动力学院将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筹备建设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暂名),筹建申请已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计划2024年正式开学。海南莫斯科动力大学将立足莫斯科动力学院学科优势,深化加强中俄两国科技人文交流。同华北电力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引进高水平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及产业发展需要,在教育等各领域扎实推进,取得创新突破,努力打造成具有示范意义、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相关附件:

华北电力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双学位项目申请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