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百年泥韵 玉兔成祥——国际教育学院组织中外学生体验非遗文化
时间:2024-10-22
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2024年10月19日,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开展“华夏况味”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特邀非遗传承人张忠强来到学校为中外学生现场授课,与同学们共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彩塑”的文化基因和艺术魅力。
活动开始,张老师以泥为材料,在经过捏、搓、揉、划、塑等操作步骤之后,一个活灵活现的“公鸡”便在张老师的巧手中诞生了。接着,张忠强老师详细地介绍了兔儿爷的历史渊源。追溯历史,兔儿爷源于古老的传说,明清之际曾风靡京城。其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或持杵捣药,或骑虎而行,寓意着幸福与团圆,传递着浓浓的亲情与思念。作为北京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北京民俗文化,是老北京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兔儿爷制作看似简单,其实整道工序下来仍要花上十几天的时间。”张忠强老师介绍说,从选泥、浸泡、加棉花、醒泥、打坯、修坯、打磨、上底色……最初的陶土泥历经十几道工序,最后迎来“彩绘”。兔儿爷的一大特点就是可大可小,可以尽情地自由发挥去彩绘,眉眼不一样,神韵就不一样。
接下来,大家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兔儿爷泥塑,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准备彩绘属于自己的兔儿爷。随着画笔的游走,兔儿爷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大家用自己喜爱的颜料勾勒出装饰的花纹,让兔儿爷更加华丽夺目。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萨伊德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为兔儿爷画上了水波纹和游动的鱼,他表示,自己的家乡有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绿色能源正在创建清洁美丽世界。“我的兔儿爷象征着绿色发展”,萨伊德笑着说。大家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赋予了泥塑兔儿爷新的生命与活力。
活动的最后,张老师还通过“成语”大赛、“汉语”大赛与中外学生互动,将亲手捏的泥塑作为奖品赠送给大家,他说:“兔儿爷是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希望所有人都能多了解咱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衷心地希望今天制作的兔儿爷能给大家带来属于自己的美好与幸福。”
本次活动作为国际教育学院“华夏况味”中华文化体验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中外学生的友谊之桥与心灵之窗,作为深受中外学子喜爱的学生活动已经举办20余期。本次活动主题泥塑兔儿爷,让更多中外学生了解并喜欢非遗技艺,共同体验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一掬泥,一手艺,承载百年回忆;一座城,几代人,绽放文化光芒。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希望更多青年学生感受到传统非遗的魅力,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初审:周爽
审核:郑乐
复审:徐玲玲